关于「来」字


在98五笔中,「来」似乎可以有很多种「拆法」:

  • 未 + 丷
  • 一 + 米
  • 木 + 䒑
  • 一 + 丷 + 木

98五笔中有「未」这个码元,看上去最有竞争力的当然是「未 + 丷」,码元较少,而且最为直观。

但是,也有人觉得「一 + 米」不错,码元也很少,而且也挺直观。

可「木 + 䒑」也挺好,码元数目一样多,而且看上去与「來」如出一辙。

好了,这下热闹了,这就是所有形码都会遇到的问题,不论在何种方案里,必然会有争议性的拆法。

在98五笔中,引入了「字源规则」,专门解决拆字纠纷问题。如前所述,「未 + 丷」、「一 + 米」、「木 + 䒑」都挺合适。

可是,我们说过,「字源规则」是发糖的,它引入的时候,不仅要解决纠纷,还要带来形码指标的提升。在正式讨论之前,我们先分析一下「来」的字源:

pic

pic

「来」原本是小麦的象形,「头部」是「麦穗」,「中间」是叶子,「下面」是根。在隶变时期,簇状对生的叶子,一者变成了「人」的写法,同一时期,并存的还有将「叶脉」变为「两点」,下部的根化为「木」型的写法:

pic

可以看出,现行的简体字「来」与繁体标宋「來」,并无继承关系,而是同一个隶变时期的不同方向的变化。「來」因其分离之部件,直取「木」字,没有什么问题。

而「来」之形,则如实对应了头部之「穗」,中部之「叶」,下部之「根」。「未 + 丷」,「一 + 米」,都是没有字源依据的。如果不讲字源,这都没问题,但是既然引入字源解决纠纷,就得遵守它的裁断。

至于「木 + 䒑」,很有迷惑性,因为它似乎与「來」如出一辙,不过,在如上的「隶变」时期,两点是簇生叶脉的简化,木是根部的会意。

其实,文字的变化,并非绝对线性化的,在「来」这个字形中,根部写成「木」的样式,在「小篆」时代,已有端倪,比如《六书通》里收录的几种篆体,都是例证,这里并非像有些观点说的,「䒑」是隶书对「簇生叶」的误写。因为小篆体时代,便已有了根部木化样式的写法,今日「来」形的隶变样式,是自然而然的。

pic

字源规则确立了「一 + 丷 + 木」的拆法,但是,我们说过,字源规则是来发糖的,它是否满足「形码三原理」对「规律性,协调性,相容性」的要求呢?又是否满足形码指标方面的要求呢?

形码三原理

  • 来,平,夹,等同结构的字,同形相似相容方面是可以的,不仅是左右互击,二简位出字时,更是最灵活的左右食指互击,可以说是最理想的击键方式。三原理方面,契合完美。

性能指标

  • 如果用「未 + 丷」,前2码与「增」重码,可以3码计4键出字,无更短码的可能性。
  • 如果用「一 + 米」,前两码与「亚」或「严」这些高频字重码,第三码与「灭」重码(实际上86中便是如此),不仅无更短码的可能性,还有选重之虞,4键出字。
  • 如果用「木 + 䒑」,前两码与「样」或「校」重码,可以3码计4键出字。
  • 而用「一 + 丷 + 木」,则可设为二级简码,3键出字,也可以打全码,4键出字。

可见,以字源规则,筛选出的「一 + 丷 + 木」,在性能方面其实还更有优势。

这便是98五笔方案中「字源」使用的典例,它是综合了汉字结构与码表性能兼美的「糖果」。


文章作者: 五笔小筑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五笔小筑 !
评论
  目录